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展覽日期:2024/8/24 - 11/11
展覽時間:每日11:00-18:00 (17:30停止售票入場),週二不休館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 3F日光展廳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梵谷尋光之旅
這次展覽來自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 25幅梵谷畫作 ,庫勒穆勒美術館是僅次於梵谷博物館外,擁有最多梵谷畫作的美術館

富邦美術館 Fubon Art Museum。梵谷:尋光之路  影片分享
梵谷尋光之旅

邀請林志玲擔任導覽,手機掃描輸入作品旁邊號碼就能免費聽,記得帶耳機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以其生命中的"光"為核心策展

1880~1885 啟蒙之光 ,受荷蘭古典大師風格的影響,作品以寫實灰暗色調為主, 吃馬鈴薯的人是經典畫作

1886-1888 自然之光, 移居巴黎的梵谷受到大都市豐富多彩生活的刺激,創作風格在顏色與筆法都有了極大的轉變,選以高彩度的顏料展現光線帶來的感動,代表作夜晚露天咖啡座

1889-1890 心靈之光   前往亞爾後,風格逐漸成熟,代表作 約瑟夫。魯林肖像畫, 盧林是亞爾的郵差,因梵谷頻繁的與弟弟西奧魚雁往返,而跟郵差盧林成了不錯的朋友,梵谷為盧林一家人創作不少肖像畫

下面各時期各介紹幾幅印象深刻的作品,文字介紹截自富邦美術館導覽

梵谷尋光之旅

啟蒙之光

1880年梵谷27歲,歷經不同工作與人生角色轉換,開啟對藝術創作的學習之路,1876年曾寫道:一旦站上佈導講壇,我就像穿越地底鬱暗隧道,來到溫暖明亮的陽光中。光對他而言,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以學院派與人像研究方法刻劃勞動階層,源自於他人道主義精神,是蘊含聖性的啟蒙之光。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有草帽的靜物   Still Life with Straw Hat

 梵谷的表姊夫安東.莫夫,是海牙畫派的領袖之一,他讓梵谷大量練習靜物寫生。此作品中專注於練習色彩和不同物品的質感,像是僵硬磨損的草帽、透明的玻璃瓶、陶瓷製的煙斗、有柳編把手的陶壺和一塊白布。他先用炭筆勾勒物體的輪廓,畫中幾處還能看到透出的底稿;畫紙上有一層淺色塗料,呈現顆粒狀結構。梵谷在顏料使用方面很節制,只在亮部和淺色部分用了較多顏料。此幅畫作是梵谷的第二幅油畫,他在給弟弟西奧的信中,提到了這段探索物品質感的練習經歷,讓他的創作再次煥發新意。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麥束      Sheaves of Wheat

收割的季節,前景是剛收割過的小麥短莖,背景是茂密的麥田,深處銜接著森林邊緣,天空明亮開闊,麥捆直接置於畫面中央,相對於梵谷其他作品中常見的整排或多排麥捆,構圖顯得獨立突出。用厚實油彩與遒勁筆觸展現前景收割過的麥田,並且用細膩筆法描繪捆成束的纖細麥穗,背景清晰呈現尚未收割的小麥。這幅作品反映了梵谷對於描繪農事勞動的熱情,後來在亞爾和聖雷米,金黃色的小麥依然是他的靈感來源。

梵谷尋光之旅

坐在籃子上哀痛的婦人  Mourning Woman Seated on a Basket

一位埋頭掩面,手肘撐膝的婦女,傳遞出面對貧困生活的無助與壓力,她是梵谷的情人西恩。1882年,梵谷與西恩同居於海牙,梵谷甚至把西恩視為他的妻子,並且負擔西恩母子的生活費。人物掩面的憂傷形象,是梵谷在此階段所欲探索的典型表現。經歷學習,梵谷對光線和明暗的詮釋更加精準;此時他的速寫作品已逐漸擺脫傳統學院派的束縛,轉而致力於刻劃人物的內在精神,展現了他人文關懷的視角。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努南的舊塔樓 The Old Tower at Nuenen

興建於12世紀的努南教堂塔樓,在1885年6月拆除前已經殘破不堪。梵谷在塔樓被拆除的17個月前,用油畫、素描和水彩記錄下塔樓的樣貌,數量高達35件。本作是他最早完成的油畫之一,當時拆除工作尚未開始,塔尖仍然安在。在這幅畫中,梵谷用傳統風景畫的手法處理烏雲密佈的天空。幾年後,他才形成自己獨特的天空表現手法。其中,被圍牆包圍的墓園,與暗色的、木製的、超出牆頂的十字架,是引人哀思的細節,梵谷住在海牙時就對這座墓園十分著迷。對梵谷來說,塔樓和墓園不僅是風景而已,土地上的農民如同茂盛的草花,萌芽又枯萎,生命週期亙古不變,而這片他們終生耕植的土地,正是他們的安息之所

梵谷尋光之旅

文森。梵谷致西奧   海牙 1882/12/10 星期日

我感到內心有一股力量需要培養,一團火焰不能熄而必須煽動,雖然我不知道這會引導我到哪裡,但如果結果是陰暗的,我也不會感到驚訝。

梵谷尋光之旅

自然之光

1886年梵谷33歲,經歷愛情的挫折與父親的逝世,搬到巴黎與弟弟西奧同住,是他創作中的關鍵階段,時常以寫生作畫,觀察自然光線的各種變化,結識了畢沙羅、秀拉、高更等藝術家,逐漸擺脫荷蘭時間較為傳統的繪畫概念,深入研究查爾斯。勃朗克與薛佛勒的光學原理與色彩理論,在浮世繪版畫影響下,逐漸發展大膽的構圖方式。35歲的梵谷離開巴黎,遷居南法城市亞爾,炙熱的光線與遼闊的田園風景,使他達到藝術創作的巓峰,宣稱那些不相信太陽的人真是不虔誠,是自然景觀逐漸結合感性詮釋的開創性寫照。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草叢  Patch of Grass

梵谷到巴黎後,接觸了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繪版畫,用色轉向明亮,技法轉而多元。也經常到阿涅勒村的河畔作畫,並在信中提到那裡的風景讓他看到了比以前更多的色彩,草叢正是他風格轉變的體現。這幅畫借鏡了席涅克的點描畫法,使用對比色彩描繪草葉和花朵,使畫面充滿生氣。他也用特寫方式表現草地,放大每根草葉和花朵,這種淺景式構圖在浮世繪中也經常出現。透過X光的檢測顯示,〈草叢〉下方隱藏著一幅戴帽女子的頭像,這是梵谷在努南時期的習作。底層的暗沉單一色調與〈草叢〉的明亮色彩形成強烈對比,顯示出梵谷創作風格的顯著變化。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日落時柳樹 Pollard Willows at Sunset

1888年2月,梵谷抵達南法亞爾,他讚美當地的光芒和色彩,尤其是黃色,成為他表達情感的主要色調。日落時柳樹是他在亞爾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明亮的黃、橙、紅和藍色,配合強烈的筆觸描繪景象。畫中柳樹後方的淺藍色橫條,可能是遠處的阿爾皮耶山脈。早期在海牙,梵谷的枯柳畫作帶有陰鬱感,但在亞爾,他的風格變得鮮明而充滿生命力。亞爾的空氣與色彩讓他聯想到日本版畫,黃藍互補色的運用展現了脫離真實視覺的情感表達。梵谷開始意識到色彩不一定要「在具體細節上真實」,而應該「透露某種情感,一種熱情奔放的性情」。亞爾時期代表了梵谷創作的巔峰,他的作品融入了信仰與藝術的形而上光輝。他曾說:「那些不相信太陽的人真是不虔誠。」對他而言,太陽象徵某種神性,這件作品充滿了對生命和自然的讚美。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煎餅磨坊  Moulin de la Galette

1886年,梵谷住在巴黎市郊的蒙馬特地區,這是巴黎邊緣五光十色的游移地帶。煎餅磨坊更是工業革命後重要的休閒聚會場所,成為許多畫家的重要題材。不同於雷諾瓦的煎餅磨坊展現了愉悅的聚會氛圍,羅特列克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描繪了夜晚舞蹈與人影交錯,梵谷的煎餅磨坊則表現出鄉村的樸實氛圍,可能是風車這項荷蘭常見建築特色喚起了他的鄉愁。用色上,他延續了海牙學畫時的古典色調,灰白的天空與紅色和赭色的建築對比鮮明,而短小奔放的筆觸,則流暢地描繪建築和人物。蒙馬特的煎餅磨坊位於他所住的勒皮克街附近,他創作了約20幅關於煎餅磨坊的畫作和素描。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餐廳內  Interior of a Restaurant

梵谷點描風格的經典之作,他巧妙融合了點描技法和他個人的風格。畫中牆面和地板使用細膩的點狀效果,而桌椅、餐具、鮮花和燈具則以長短不一的筆觸,增添層次感和動感。梵谷精心運用了互補色原理,牆面上的紅與綠、地板上的黃與灰紫、以及桌椅的紅橙與桌布的藍色,創造出對比又協調的視覺效果。在陰影處,他用漸層色彩展現深淺變化,顯示了他對光影的敏銳觀察。這幅作品展現了梵谷對當時藝術風潮的致敬和新風格的探索。他將自己的點描派作品〈阿尼埃爾公園的小徑〉和日本版畫式海報一起掛在牆上,表達了對日本藝術的興趣和對自己藝術發展的期許。而餐廳角落的高處,一頂「漂浮」的黑色帽子則增添了一絲神秘感。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聖瑪麗德拉梅一景  View of Saintes-Maries-de-la-Mer

1888年5月底,梵谷造訪了地中海沿岸的聖瑪麗德拉梅小鎮,在短短幾天內,他完成了9張素描和2幅油畫。這幅畫中展示了放射狀的薰衣草田,沿著田埂構圖,放射狀線條收束在小鎮中心的教堂。明亮且平塗的色彩,源自浮世繪,表現了南法艷陽下的風情。他曾興奮地告訴西奧,這裡的海水顏色像變幻的鯖魚,因為光線和倒影總是瞬息萬變,所以難以用單一的顏色形容。這段對話反映了他對色彩動態的細膩觀察。儘管晚期梵谷身心疲憊,南法的自然景色仍給了他心靈的慰藉,使他得以在光影的流轉中找到片刻的平靜。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野花與玫瑰靜物  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

白色雛菊、藍色紫丁香和紅色銀蓮花與深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這幅畫曾一度不被認為是梵谷的作品,因為梵谷之前從未創作過大尺寸的作品且風格迥異。直到2012年,庫勒穆勒美術館與多方專家利用X光檢測,發現在表層顏料下隱藏著一對摔角手。這對摔角手的作品,是梵谷在安特衛普皇家學院習畫時進行的人體模特兒繪畫訓練。〈野花與玫瑰靜物〉用色深濃,筆法多樣,前景、花瓶和花卉以長短不一的筆觸描繪,帶有蒙蒂切利的創作風格。由於過大的畫面帶來創作上的困難,梵谷用大量花卉填補原先空泛的前景。這幅畫的鮮紅色使用,也反映了他在巴黎吸收到的藝術養分。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夜晚露天咖啡座 是鎮館之寶,當然沒有能借來展,佈景拍拍照

梵谷尋光之旅

拍攝於1890年,梵谷在奧維居住的拉沃客棧,左邊坐著是亞瑟。古斯塔夫。拉沃,他旁邊是女兒杰曼,門前站著是女兒阿德琳和萊弗爾特家的嬰兒。

梵谷尋光之旅

人生地圖

梵谷尋光之旅

自畫像 Self-Portrait

梵谷一生所畫的自畫像至少有25幅,這件作品是梵谷在巴黎時期的自畫像,1887年春夏兩季,身在巴黎的他曾經立志成為肖像畫家,但由於缺乏模特兒,他只好以自己為練習對象,並創作出大量的自畫像。他認為,如果他能掌握自己頭部的色彩,他也必能畫出其他形形色色的男女肖像。在這幅1887年春天所創作的自畫像中,他展示了一位巴黎中產階級的形象。淺藍夾克、筆挺衣領和藍領巾與薑黃、土黃和橘紅的鬚髮形成鮮明對比。梵谷對如照片寫實的肖像不感興趣,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捕捉並內化對象的情緒狀態。在這幅畫中,深鎖的眉頭、憂鬱的碧綠眼眸與背景中振筆揮灑的藍綠色調相呼應,展現了他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深刻表達。

梵谷尋光之旅

購買電子票券,入場拿的紀念票券就是自畫像

梵谷尋光之旅

有種這是羅浮宮的蒙娜麗莎之感 富邦美術館 Fubon Art Museum。梵谷:尋光之路

梵谷尋光之旅

心靈之光 

1889年梵谷自願住進位於聖雷米的精神病院,尋求治療長期困擾他的疾病,雖然憂傷,卻始終快樂,時常藉由臨摹德拉克洛瓦的宗教題材、與米勒的農民題材之作緩解痛苦,是其一生皆景仰神性與關懷平民的至善註腳。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播種者(仿米勒之作)  The Sower (after Millet)

梵谷非常欣賞米勒的播種者,這次臨摹並非首次。他視播種為生命成長、繁榮和收穫的象徵。與原畫相比,梵谷將播種者右手上的鳥群省略;並進行了「色彩的轉譯」,通過一層層筆法疊加出紫羅蘭和薰衣草色,暗示著清晨或夜幕;筆觸也有所不同,前景筆觸較大,遠景筆觸較小,整體呈現出規整的律動性。1890年是梵谷生命的終點,期間他臨摹了多件林布蘭和德拉克洛瓦的聖經題材作品,他雖然脫離了新教徒身份,但仍心念上帝,並充滿人道主義精神。播種者、夕陽下的播種者等作品中的農民主題,展現了他始終深切關懷底層人民的心境。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盛開的栗樹 Blossoming Chestnut Trees

1890年5月16日,梵谷離開療養院,前往巴黎附近的奧維重新振作,並且專注於農民生活和風景的寫生。他相信南方如詩如畫的鄉村風光和繽紛色彩,會讓他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這件作品就是他在奧維的創作。畫面呈現藍綠色調,栗樹占據了畫面主要部分,房屋前的圍牆與陰影以藍色描繪,部分的畫面以留白處理,露出了粗糙的畫布。他用平塗法描繪樹葉主體的綠色,再用短而直的線條刻畫樹葉結構;粗厚的深藍色筆觸加深了白色尖端的輪廓。他用來回交錯的柔和筆觸繪製天空,這與銳利、稜角分明的栗樹形成反差。右側的灌木用典型的蜿蜒線條組成,質感厚重,搭配前景鬆散的藍色陰影,種種的表現都使畫作充滿對比與動感。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療養院花園裡的松樹 Pine Trees in the Garden of the Asylum

梵谷以豐富的赭色、土黃和深綠色描繪了一個花園的秋日風景,明亮的天空在遠處營造出對比。畫面兩側被截斷的樹幹框住了整個構圖,背景隱約可見圍繞療養院的外牆和一位獨行的行人。梵谷專注地呈現秋季樹冠與蜿蜒枝幹。他以垂直和斜角展現枝幹方向,並運用較長的筆觸奔放而靈動地描繪樹枝與樹葉,與畫面中的水平線形成鮮明對比。自住進聖雷米療養院以來,梵谷在這片種滿松樹和雜草的荒廢花園中汲取創作靈感,並且進行了多次寫生。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常春藤蔓生的樹幹  Tree Trunks with Ivy

1889年7月,梵谷在再次的精神崩潰前,創作了這幅作品。畫中,他用各種黃、綠、棕和藍色,搭配厚塗法和濕畫法,呈現出流暢而生動的效果。他透過短小的筆觸創造濃密植被的律動感,而黑色輪廓線則顯示出他受到高更原始主義風格的影響。梵谷經常聚焦於樹下低矮植物、森林地牀或常春藤這類題材,並稱這類主題為戀人們的永恆綠意窩,反映了他的情感憧憬,與對愛的渴望和困惑。梵谷創作時,有時會吸引療養院其他院民的關注。他曾說,這些人比亞爾的市民更為小心翼翼和有禮,讓他能靜靜地工作。晚年的梵谷逐漸放棄對外界的關注,轉而投入對內心世界的探索,將自己對自然和情感的感受轉化為充滿象徵意義的藝術表達。

梵谷尋光之旅

無論如何,我在思考,讓我們意識到在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其最佳結果,這並非不可能

文森。梵谷致西奧    亞爾。1889年4月30日星期二

梵谷尋光之旅

有絲柏的道路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年完成,醒目的絲柏樹與分立於左右的星星及新月構成了主要畫面,下方蜿蜒道路漫行的旅人

梵谷尋光之旅

最後是美術館的介紹影片,裡面空間不大,而且不知為何影片沒聲音??

美術館由海倫娜‧庫勒穆勒於1938年設立,源自於她對現代藝術的熱愛與理想化的願景。在此之前她仰賴其父親創辦的「威廉.H.穆勒貿易公司」的資金,逐步建立起龐大的藝術收藏,包含古董家具、陶瓷和亞洲藝術,但在藝評家布萊默的指導下,她於1907年開始專注於現代藝術,在梵谷尚未廣為人知時,她於1908年開始收藏其作品,體認到梵谷藝術富含人文精神與教育意義,因此收藏約90幅梵谷的畫作及200件習作,成為今日庫勒穆勒美術館的重要核心館藏,1930年代貿易公司業務衰退,她以捐贈收藏為條件,說服政府資助建設大型美術館,因此美術館1938年於焉落成,是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環境的獨特空間

梵谷尋光之旅

我在為生命和藝術的進步而奮鬥

梵谷尋光之旅

填問券、打卡 各送一張貼紙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不同於一開館的羅丹展,這次梵谷展強烈宣傳,各大平台售票,剛開展的假日人潮,為何不管制進場人數 富邦美術館 Fubon Art Museum。梵谷:尋光之路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上面那個是五組一入的明信片,這次沒來展的經典畫作

梵谷尋光之旅

梵谷尋光之旅

25幅這次展出的畫作

梵谷尋光之旅

導覽手冊

梵谷尋光之旅

包包

梵谷尋光之旅

會變色的感溫拼圖 700多塊,本來想買但想想不知放那裡..

商品跟之前羅丹比起來多太多..展場出口跟一樓商品店都有販售

有興趣記得要平日去觀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a  的頭像
    Tina

    寫。記憶 & 拍。生活 & 走。旅行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