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民國26年至32年間的農會穀倉(實際建築日期已不可考),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儘管內部結構已有部分腐蝕,但歷經921等大大小小多次地震後 ,仍能屹立不搖,保持完整外貌,令人對傳統木造建築的神奇讚嘆不已。

穀倉建築之建材使用台灣杉木,並採大柱大樑及大量牆面的斜撐工法,以已竹片為主幹,敷以黏土,以減輕大部分建材重量,並增加抗震功能。

建築物為三樓式設計,一樓採高挑式建築,總高度約為一般樓房四層高,當時建築物大部份均為平房或二樓建築,穀倉具如此規模,可說非常難得, 當時作為稻米儲存、精製的處所,現已閒置。

















裡面一間間都是以前放穀的地方














劉家伙房又是石岡最大家族劉氏的祠堂所在,除了家族內日常的婚喪喜慶在此進行外,每年過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也都有大量劉家子弟返鄉祭祖或掃墓,正是一處活生生的客家祭典儀式展示場,客家聚落的生活型態及中部客家墾拓的史蹟文物,正式本區的最大特色。

牛劉屋老伙房是中部客家開發史上的重要據點,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本就是台灣客家建築的代表性建物之一,保存許多古文物資料,向來吸引許多建築系所師生和關心客家文化的人士前往參觀。
後因九二一大大地震,原房舍嚴重受損,故將土牛村劉家伙房遺址,將重建為客家文化館,結合周邊的半月池、啟成紀念公園的設施,重新建設成一座「活的客家文物館」,除將震後搶救出來的珍貴文物按照原位陳設,維持昔日風貌之外,還增添許多平面及多媒體的展示資料,此外,也將行之有年、場面盛大的劉氏宗族祭典活動,擬對外開放,讓客家文化能經由公開及參與的方式,使得文化傳承的方式更靈活,期以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

土牛,不只是一個地名,是處理原漢問題最重要的防衛設施。土牛一帶著屬平埔族巴宰海族的分布地堿,康熙末葉中國廣東大埔縣客籍大墾戶劉元龍率族人,從神岡入墾此地,清廷在此立民番分界碑石,並築「土牛」(土壘)十九塵,以禦番害,以此得名。

















來到石岡去騎腳踏車外,可以來二個地方走走,路上都有指標很容易找到,都免門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