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近年來最熱門的就是後浦小鎮夜間導覽
每晚19:30在總兵署集合開始
這區的街上都有紅燈籠很有fu
提前10分鐘到遊客中心填寫資本資料,時間到跟著導覽老師走,全程免費
表定時間是21:30結束,通常都是超過時間
聽民宿老闆說有人聽到晚上12點
上面是會介紹的點但依導覽老師的安排,不一定全部都介紹到
我們聽那場介紹1.4.7.8.9就到晚上十點
記得先吃晚餐,聽完所有餐廳都休息,只能吃泡麵
那天有快100人,說最多200多人但會不會聽到最後就是另一回事
後浦小鎮在金城車站附近,看到這蔣公銅像圓環後面箭頭處下去就到達
金城古稱後浦,位於金門之西南隅,是金門人口最密集的城鎮,也是政治與經濟中心,其聚落早在唐宋時期即頗具規模,清康熙年間更成為政經中心。城中留下許多史蹟,莒光路一帶頗為密集,如靈濟古寺於唐代即已創建,一旁的邱良功母節孝坊雄偉富麗;還有清代總兵署及奎閣、珠浦北路上的浯江書院等古蹟可造訪。莒光路、珠浦南路、光前路一帶仍有不少閩南古厝及洋樓,而具有日本大正風格的模範街成立,是金城最美麗的商店街。此外,後浦小鎮經台灣票選,獲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金門觀光旅遊介紹)
總兵署晚上紅燈籠照耀好美
地牢必看
之前好像可以進去現在鎖起來
太真實有點驚驚..
很多展覽能看
經過數百年的踩踏原本直角都變圓了
清金門鎮總兵署所在地原為叢青軒,相傳是明萬曆辛丑年(西元1601)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間,總兵陳龍改建為總兵署。1912年之後,總兵署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先後用來作為金門縣政府大樓, 1958年金防部(金門砲戰期間)以及金門縣政治委員會大樓。總兵署後來被福建省警察廳使用。於1995年,福建省警察廳以及金門縣政府遷移出總兵署。2004年清金門鎮總兵署開始了翻新工程,以便作為博物館用途。翻新工程耗時8年。2012年完工後開放給公眾參觀
大堂的後面有穿堂,有沒看過包青人,大人從後面穿堂進,沒有從門口進
枕頭不符合人體工學..為了高枕無憂..
一定要走到最後面這參天木棉古樹已經數百年歷史
想要看的更清楚白天也來走了一趟,門口這百年榕樹也超壯觀
3~5月木棉花開一定超美
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23年(西元1153年)擔任同安縣主簿,當時金門為同安轄地,相傳朱熹任內曾兩度蒞臨金門島,金門人受朱熹教化,讀書風氣更盛。 金門人為感念朱熹,所以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年)建浯江書院的同時,並在書院後方建朱子祠奉祀。浯江書院是金門古四大書院中現今僅存的一座,而後方的朱子祠則列為國定古蹟
為何要有高台? 聖旨到~~站上去,下面的全部跪下
創立於1832年的存德藥房,這店名
剛好遇到當天關門時間,詢問可以拍攝,聽導覽的人就包圍店門口
影片~~
奎閣,金門人稱魁星樓,祭拜魁星,魁星是中國五文昌之一,由於金門以前不屬縣,不可以建孔廟,為了讓金門由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前,有一個祈求考運的地方,後浦鄉賢、曾得過貢生功名的林斐章倡建,獨資捐銀千兩,於清朝道光16年(1836)在後浦塗山頭(現今的陳詩吟洋樓旁)興建一座的樓閣建築,供奉魁星爺;精巧古樸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曾在民國33年及52年兩次重修,列為縣定古蹟。一棟二樓三簷正六角形建築,整體結構採凸顯簡潔明快的木結構技術,映照著這幢文教建築的質樸。每年考季來臨,都會舉辦一系列的祭拜活動,祈求考生都能心想事成,金榜題名。
晚上已經關門,可以白天來,導覽老師還講了魁星的故事
邱良功(金門後浦人,字玉韞,號琢齋,生於清朝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卒於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享年四十九歲)出生三十五天,父親就與世長辭,全靠年齡未滿三十歲的母親許氏養育成人,長大後從軍報國,驍勇善戰,被浙江提督李長庚提拔,在嘉慶十四年時升任浙江提督,並且在同一年剿滅海盜蔡牽,平定了東南海盜之亂,戰績顯赫。而牌坊是嘉慶十七年(1812年)時,因邱良功屢建奇功,獲得仁宗皇帝嘉許,除誥贈邱母一品夫人並欽準賜建節孝坊,當時邱良功母親許氏已守寡二十八年之久,而牌坊的建立目的在於表揚並流傳邱良功母親的節孝精神(維基百科)
那時是怎麼疊起來的 ? 據說是用土堆高建成
土去了那裡? 奎閣那是個窐地,拿去填平土地
牌坊立在這是那時渡船口就在牌坊前方不遠處,下船就能看見這牌坊
邱良功母化身的風獅爺
靈濟古寺原名觀音亭,相傳肇創於唐代牧馬墾拓時期,係金門第一古剎,宋景炎二年修葺,後毀於元代,明永樂、萬曆、天啟數次擴增。清道光四年(1824年)12月間,廛舍失火延及寺亭,佛殿內忽湧靈泉引灌,寺乃無恙,後由地方人士倡議重修,於是改名靈濟古寺,以記這段「靈泉普濟」之事。民國五十三年,釋惟德主持鳩資修建,二樓增建鐘鼓樓而成今日之規模
傳說這裡是個蜈蚣穴,靈濟古寺陣住蜈蚣頭,蜈蚣尾是間土地公廟
但這樣身體還是會動,所以就建立商店街,人來人往被踩住,好神奇...
五腳基型式,街道兩旁都是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第二進為閩式建築
模範街真的不長但就是要來拍幾張照片
陳氏家族在金門散居各地,為金門第一大姓,有「十三陳」之稱,後埔的陳氏大宗祠潁川堂,為金門「十三陳」的總祠,燈號「太子太傅」。潁川堂於清光緒26年(1900)倡議興建,始建於清光緒30年(1904),民國63年重新整修,民國86年在宗祠前的入口處,由陳重光出資建造一座四柱三開間石雕牌坊,石材及雕工均取自大陸,紋飾雕工細緻,加上宗親會總幹事等捐贈舖設的條狀石埕,陳氏大宗祠為採木構傳統建築,二落九架樑及三開間的格局,本體牆身材料為斗砌磚牆、平砌石牆;建築正面門柱及內部都刻有對聯,屋頂為綠色筒瓦,石雕多採泉州白石及青斗石,木頭部分有鏤空透雕與彩繪。其中,點金柱上有清宣統2年(1910)完成的鎏金式對聯,堪稱金門之最;此外,陳氏宗親於明清兩代計有進士13 位,其匾額均懸掛於忠賢祠
陳氏宗祠旁的十六間店屋,為金門陳氏宗親會的公有財產,在陳氏宗親的支持下,以修復的方式保存建築原貌並活化利用,邀請新興文創店家進駐
平日沒什麼人..假日有活動希望能多點人來參觀
推薦一把蔥的明信片
後浦這區充滿驚奇,老建築在各巷弄之中
導覽老師解說非常精彩但腦容量不足,記得的才寫出來
金門晚上沒什麼活動,強力推薦來參加,記得吃飽
金門文章總覽--https://tintinhg.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694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