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時間:2016年5月28日~2016年9月18日
非暑假之平日(09:00~17:00, 16:30停止售票入場)
週六、日、國定假日、暑假 (09:00~18:00, 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出地點::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七樓特展室(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FB--https://www.facebook.com/nasa.exhibition.taiwan
官網--http://space-event.com.tw/zh-tw/home
提前買的雙人套票690元有附一本可蓋紀念章的手冊,現場買要100元,有五個紀念章可以蓋,可自個帶紙去蓋,這個展票價不便宜全票380元但展場非常大+展覽內容很豐富完整,有300個真實上過太空的設備。
跟著太空人去了解太空任務多厲害
火箭發射架
以前人對太空的想像模型
這區放映默片1929年月亮中的女人、1902年月球旅行記,當時影片中想像跟後面上太空設備很類似
1957年蘇聯第一顆發射到太空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開起了美國、蘇聯的太空競賽
蘇聯先把狗兒-萊卡發射到外太空但任務失敗
美國是讓黑猩猩Ham上去,任務成功,回到地球後他還活了好多年,被當成英雄過著舒服的生活
甘迺迪總統還發表演說一定要完成上太空的夢想但他還沒看見就被暗殺了..
第一位上外太空的蘇聯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 以1小時48分的時間繞地球飛行一圈安全返回
美國在幾天後1961年5月5日由小艾倫.巴特雷特.雪帕德完成上外太空的任務,體能狀態保持的很好,後來他又參與阿波羅任務擔任指揮官
當時社會也瘋太空,出了很多周邊商品,小孩的夢想就是當太空人吧~
這是真實上過太空的木星號頭錐,就是猴子坐過成功回來使用的
神農五號模型
發射的照片
火箭到太空飛行的演變
太空食物看起來超不美味
好像瓦力的月面車,月球上攝影使用
太空衣裡面管線很多,為了降熱的效果跟生理需求,在地球上的重量約91公斤
阿波羅的月球車,地球上重量約210KG
登月艙的演變,小小模型好可愛
真實的使用狀況
水星計劃,裡面只坐一個人被送到外太空繞行一圈後回到地球
水星在希臘神話中是「速度之神」,因此命名為「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是美國為了要搶先蘇聯,把人類送上太空,因此才引用了「水星」的意涵,始於1959年,終於1963年,為了發展載人太空船繞地球軌道飛行的能力、研究人類在太空中身體機能的適應力、訓練如何安全地收回太空人和太空船的技術,計劃包含了20次不載人發射和6次載人發射
雙子星計劃是乘坐二個人
雙子星計劃是美國的第二個載人航天計劃,計劃實施於水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之間,在1965年至1966年間共有10次載人飛行。計劃的目標是為更先進的太空旅行積累技術,尤其是其後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雙子星計劃中任務時長足夠前往月球並返回。任務還包括太空行走和軌道機動。(維基百科)
阿波羅計畫已經是三個人乘坐的,起飛是用躺的方式,前面黑色是頭躺的地方,因為血液循環問題,藍色管子提供氧氣,紅色管子是吸二氧化碳
其實很擁擠
從1961年至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任務,於1960年代的10年中,主要致力於完成載人登陸月球和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1969年,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達成了上述目標,尼爾·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踏足月球表面的人類。為了進一步執行在月球的科學探測,阿波羅計劃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早期,總共耗資約240億美元。(維基百科)
降落要使用二個小的降落傘跟三個大的降落傘
現場展出的是阿波羅16用過的,上面還有燒焦的痕跡
救援吊橋
控制台
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衛星介紹
亞特蘭提斯號駕駛艙模型,樓梯可以上到二樓看駕駛艙內部,太空梭可以搭載5-8名太空人
模擬體驗要200元
很有意思的展覽,長智識,外太空看地球很美麗,大家要好好愛護地球,如果沒借導覽機現場說明牌子介紹超清楚,工作人員看人數多會大概解說,展場可不用閃光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