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網--http://www.artistvillage.org/
FB--https://www.facebook.com/artthav
「狂歡節不是一個被人們觀看的場景。人們在其中生活,人人參與,因為狂歡節的觀念包容了全體大眾。狂歡節進行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生活。狂歡節之中的生活只從屬於它自己的法律,那是它自已的自由的法則;那是整個世界的一個特別狀態,是世界的復興和再生,所有的人都參與。這就是狂歡節的本質,為所有的參與者鮮明地感受到。」Mikhail Bakhtin《拉柏雷的創作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
藏巖藝術村的年度燈節,希冀以「共有的燈節」作為發想,一如狂歡節中的階級消解和全民性,將當代藝術的冷漠疏離感抽離,以大眾參與的角度作為出發點,規劃一系列裝置作品、行為藝術活動、工作坊等…。如同中古世紀狂歡節一般,以廣場作為中心,燈節將以寶藏巖為中心地, 透過各類藝術活動,將節慶氛圍散佈致各巷弄間。節慶,往往伴隨著是儀式慶典的參與。展覽,也轉變為另一種的儀式,此次展覽冀望通過節慶中的醉境,將一般民眾對於當代藝術的成見消解。觀者得以尋踏寶藏巖村落裡的小徑,去探索一處又一處,錯落交疊在小徑中的作品。作品將以視覺強度或互動性為出發點,試圖劃破界線,藝術與生活,透過節慶為載體,滲進日常中。漸而,一個人們在其中生活,人人參與的節慶,一個共享的燈節,因由而生。(官網簡介)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與社區居民、藝術家和建築專業工作者等合作,在竹林處建構一道S曲線造型磚牆,環繞三叢竹子,並且嵌入構件。這些構件包括:寶藏巖自力造屋時期常用材料如鵝卵石、木窗門,以及將各家戶認為象徵一盞溫暖燈火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小物件灌注成透明磚塊。這道造型磚牆揉合了寶藏巖居民對家的情感以及自力造屋的精神,搭配燈光配置,讓到訪的遊客凝視這些充滿溫度的記憶瞬間。
旁邊不只是活動or居民,圍在一起吃飯,好溫馨
紅竹音
這些年來,人們早已習慣時時把耳機插在耳朵裡了;因此,作為藝術家,洪素珍希望能提醒人們周遭聲音的美。螺旋狀的結構在史前文明中相當常見,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圈裡亦廣為使用。在豐沛的陽光下,作品的影子不時跳躍,在地上形成不斷改變的律動。每當微風吹來,吊著的竹枝便互相碰撞,像中空的風鈴一般,敲出流洩的聲響。觀眾在螺旋狀的裝置裡走動,用手輕拂吊掛的竹簾—— 他們也像自然的微風一樣,在這件戶外的聲音裝置作品中,化身為作曲家和演奏家。
ㄟ..這作品簡介裡沒有..
線代城
藝術家慣以鋼鐵線條勾勒出具有穿透性和延伸感的作品。此次,將以半樓廣場為中心地,以鐵線架出各式幾何框架,以呼應寶藏巖聚落的形貌,最後再將這些框架拼接組裝再現聚落的概念。螢光黃透現出節慶氛圍,作品設置開放觀眾走入,讓民眾以介入的方式與裝置產生互動
喜悅
是光的一種和弦混充著悠揚的節奏 輕飄
如果這種感受可以化約成一種分子的樣貌
可能它會像童年記憶中的汽水那樣 刺刺的、甜甜的
或者它會像活脫抗奮的紅血球那樣 跳躍著、游離著
總之 它肯定是炫麗的、奪目的一種心境
一種來自深處源源不絕的、開懷的 亮
嗚~~好口憐..為何被綁住..我可以帶你回家
捉光踏影
外星人來到地球,是叫獸嘛~XDDDD
超酷創作~跟雷射光玩遊戲
附生
「城市不會泄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裡如此寫道,而在這座山城裡,用熟悉的鏡子端照我們也許忽略的小角落,在白天中鏡框濃縮山勢曲折且層疊的風景如一大寄生體於斷裂的時間沈積山脈裡,而夜裡,當所有燈火逐一亮起,一戶一戶又各自落單於沈沒的歷史中。希望藉著眾人合力利用光線,勾勒出過去巷道燈火通明的情景,也因不同人的參與此微型裝置,使得空間樣貌隨人改變也重新開始人與人、人與空間的關係。
還有二~三個創作沒找到,自個去尋找吧~晚上的寶藏嚴有種魔力,寧靜但溫暖
很喜歡的一家店--尖蚪
之前文章--http://tintinhg.pixnet.net/blog/post/239519900
發現菜單變了,有貓飯、紅章魚香腸~~~看過深夜食堂的應該知道吧~~但剛吃過晚餐過飽,下次來吃..
點了想喝很久的荔枝啤酒~嗯...台啤的鳳梨啤酒勝出~XDD
下面是某天白天去走走拍的
寶記--FB
這家店品項比較少,店也不大,很容易就客滿了
這城市在發光~還不快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