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斷崖.聽海的聲音
藍的不可思議
清水斷崖位於台灣花蓮縣秀林鄉的海岸斷崖,是蘇花公路和仁至崇德路段著名的旅遊景點。台灣戰後,台灣省政府將其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約九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碰撞,而且不斷隆起,加上豐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理岩和片麻岩於是逐漸抬升露出地表。這些岩石的岩性均是緻密、堅硬而不易崩落,故能維持陡峭壁立的山壁。加上台灣東部的地殼隆升快速,造成在短距離內即急速拔升的情形。再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坡度極陡,幾近垂直。 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石崖,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2408公尺的清水山,沿線山嶺高聳,地勢陡峻,幾成90度角拔起於太平洋,高度均在800公尺以上 。
在匯德景觀步道拍攝,開放路段長約750公尺,於步道約600公尺處臨海路段,設有1座觀景台及臺灣十景—清水斷崖石碑,石碑人爆多就沒拍照
影片
長春祠
為了奉祀當年闢建台八線中橫公路的施工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的226位工程人員靈位。由於中橫公路工程艱鉅,時有傷亡,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為了告慰英靈,於是在1958年,擇定公路對岸的湧泉水瀑上方築祠。 建築採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精巧而莊嚴。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形成"長春飛瀑",周圍具環形步道,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觀音洞,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由於此地屬大理岩與石英片岩交錯出現的地質,不斷受到應力作用而形成破碎岩層,極易崩塌。
目前長春祠周邊設施遭落石受損與步道部分崩塌,故處於暫時封閉管制之狀態,只能在對岸的平台拍照,平台旁有樓梯,下去有咖啡廳跟販賣部,拍攝也比較近
影片
燕子口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聽司機大哥說這是人工開鑿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即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岩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岩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岩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了。
走燕子口步道要帶安全帽,在燕子口步道入口處不遠有個站所能借用
燕子口中間隔著一條立霧溪和中橫公路相對,兩岸的大理石峭壁上分布著許許多多形狀不同的洞穴,燕子就利用這些天然形成的洞穴中築巢而居,一到了春夏之交常常有燕子成群穿梭, 造成「百燕鳴谷」的奇特景觀,因此稱為燕子口,是馳名中外的風景。 但是隨著中橫的開通,過多的遊客干擾早已將這些燕子嚇走
燕子口往西行約三百公尺處的靳珩橋,橋跨立霧溪支流魯丹溪。民國47年中橫公路闢建期間,靳珩段長巡視橋樑工程時,被地震落石擊中所站的木板橋,因此墜入溪谷不幸殉職。後人為紀念他,除將新建的橋取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建靳珩公園,公園中有他的塑像,亦有經國先生所撰立的碑文。 從靳珩公園觀景平台朝立霧溪對岸望去,有一巨大的大理岩突出於立霧溪中,仔細觀察巨石,像是戴著羽冠的印地安人... 有看到公園但沒走進去所以印地安人沒看到...留點遺憾下次去
影片
九曲洞
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之一,步道全長700公尺,需原路折返。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除了峽谷之外,大理岩壁上的斷層、節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九曲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步道,和戶外地質教室。
封閉六年整修的九曲洞步道,201806月才重新開放
黃杰將軍所題如腸之迴,如河之曲,人定勝天,開此其局
錐麓大斷崖在山壁間蜿蜒行駛,左右兩旁盡是高高聳立的大理石岩壁,一半深入溪谷,一半聳入雲宵,抬頭觀望,岩壁將天空夾成一條細細的縫,就是虎口線天
影片
比起蓋蚊子館,這費用花的合理啊~
花蓮的峽谷太威,請收下野貓的膝蓋
參加七星潭+太魯閣行程是KKDAY訂的-花蓮太魯閣奇景拼車一日遊
太魯閣的景點司機看當天狀況安排,像那天本來要讓我們走一段砂卡噹步道但沒開放..
燕子口步道很長,在入口處下車後,司機大哥會開到前面橋等
九曲洞步道是原路折返,入口處無法停車,依約定時間在入口處等車來接
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 https://www.taroko.gov.tw/
花蓮。七星潭風景區--這裡